中国电线电缆行业从来就不缺市场,不论是传统的电压电缆还是新兴的特高压电缆、船用电缆、核级电缆、海底电缆、信号电缆等都有极大的需求。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各行各业都迎来了快速的发展,新能源、轨道交通、特高压等建设更是提上了日程,给中国电线电缆行业带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不过,不难看出的是,特种电缆的需求在逐渐加大,但是国内特种电缆在于国际特种电缆生产厂家竞争的过程中,却表现得力不从心。
举例说明,我国民用市场面大而广,其中主要涉及石油化工、冶金机械,地产建筑、信息通信、汽车舰船等产业。在地产建筑用线方面,英国建筑服务与信息协会IT布线及附件技术经理卢娜(Lone)曾在2013中国亚洲电线电缆国际峰会上表示,到2020年,全球建筑支出预计将从2012年的7.5万亿美元,增长到12万亿美元。其中,到2018年,中国将成为领先的建筑市场,支出约2.5万亿美元,占全球支出的20%。
由此可见我国建筑用线的需求十分巨大,但也同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民用建筑寿命是70年,但市场上,铺设于民用建筑内电线的使用寿命只有20年。据悉,电线和电缆绝缘层在正常运行中会逐步老化,若因使用时间超过20年,经常过负荷或过电压,有可能引发漏电、火灾等安全事故。因此,如何通过投入技术研发等手段,延长电线产品的寿命、提高电线产品的稳定性是摆在建筑用线生产厂家面前的重要难题。
另外,民用建筑用线产品在附加值上也有所提升。比如,90年代,国外的高层建筑就推广采用含氟塑料的电线电缆。其目的是利用氟塑料耐高温、不延燃等特性来防范火灾隐患。近几年来,国内兴起的智能大楼中也有不少采用双层阻燃耐高温(150℃及以上)的电线电缆,目的也是防止不安全事故产生。
而从特高压市场角度方面同样可以看出对电缆产品的需求是巨大的。根据国家能源局的规划显示,2014-2017年我国将建设9条防治雾霾特高压输电通道,华东、华北和南方三大电网区域都将受益。11月4日,国家电网宣布“两交一直”开工,即9条治霾输电通道中的淮南-南京-上海、西蒙-山东、宁东-浙江这3条,工程总投资683亿元,计划2016年竣工投产。这也标志着防治雾霾特高压线路的正式启动。与此同时,国家电网也着手开展2014-2018年间“五交五直”十条线路工程的前期工作,其中8个工程已经开始前期的采购。
从2015-2018年,我国每年至少有4条特高压输电线路开工,如果这期间还有其他新线路获批,特高压工程建设数量将超预期。大规模特高压建设背后必须有强大的资金支持。国家电网规划,2014-2020年特高压电网建设将投资1万亿元,其他电压等级电网投资2.1万亿元,并带动各类电源和煤矿投资2.9万亿元,总计6万亿元。与此同时,政府也在积极鼓励民营资本参与特高压的建设,给特高压建设带来新的资金流。
就线缆行业来看,目前能生产特种电缆的、品种齐全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为数不多,特种电缆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此时正是发展特种电缆的极好机遇。据预测,高温超导输电电缆市场前景广阔,预计到2020年世界整个超导应用的总市场将达2440亿美元,高温超导电缆约占5%的份额。
由于采用具有很高传输电流密度的高温超导材料作为导体和采用液态氮作为冷却介质,高温超导电缆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损耗低、无火灾隐患等优点,常规电力电缆的传输损耗约占传输功率的7%,而高温超导电力电缆的传输损耗仅占0.5%,若考虑到制冷消耗的能量,则最终节能在60%以上;在重量、尺寸相同的情况下,与常规电力电缆相比,高温超导电缆的容量可提高3-5倍、损耗下降60%,重量可降低80%以上,它适用于短距离传输较大电流的场合,如城市中心配电、电镀、电解工业、发电厂和变电站等。
电缆行业长期以来处于恶性竞争的状态之中,超导技术的应用给电缆企业超越竞争对手的一次机会,其发展如何将取决于电缆市场的吸纳能力。超导电缆在短距离传输大电流的场合(如城市中心配电、发电厂和变电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经济效益十分可观。用超导电缆改装现有地下电缆系统,总费用可降低20%。因此,在城市电网设施的改造及增容过程中,超导电缆由于其所具有的优越性,是常规电缆很好的替代产品。
不仅仅在电线电缆领域,其实在很多领域我国的市场潜力都很大,然而很多情况下,国内厂商总是局限于传统的产品竞争,在新的领域总是缺乏开拓,只是等到外来竞争出现才知道自己缺失了什么。面对国内巨大的市场潜力,或许急需改变的是众多厂商的短浅目光,应该勇于放弃在狭小的空间中拼命挣扎,而要积极积极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开拓新的发展空间,那才是明智之举。这不仅仅对于行业自身的发展有很大的好处,而且对于国内整个电线电缆行业的发展也大有裨益。
显然,中国电缆自始至终都不缺市场,否则总产值也不可能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位居全球第一。但是随着环境和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我国电缆生产企业却呈现出严重缺乏人才、缺乏技术、缺乏竞争力的态势。这同时也解答了一个难题——中国电线电缆行业的转型升级之路,从人才开始,从技术开始,从竞争力开始!